[心得]害虫 2001
|
 |
baconman:
注意:本篇文記述作品情節,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。欲看全文請按本行顯示
以下部份內容,含有了可能會令您感到不安、受驚,閱讀前敬請注意。
【法國南特三大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評審團大獎】 宮崎葵 【2001年威尼斯影展競賽作品】 【日本電影專業大賞最佳作品獎導演獎】塩田明彦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看完『害虫』這部電影,卡很久寫不出觀後感,也不想寫網誌, 之後,陸續看了幾部其他主題的單元劇,如警察、戰爭後援故事、勵志等,
但是腦裡還是揮不去『害虫』裡,幸子(宮崎葵)對著自己的家投擲汽油彈那一幕, 本是平淡的劇情敘述著一個平凡的國一女生的生活週遭, 但年僅13歲的她,為何在最後做出如此駭人的舉動? 於是『害虫』對我來說,成為替社會邊緣青少年「辯白」的一部電影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在現實生活裡的昨天(09’/3/18),日本北海道青森縣法庭,宣判了一個社會案件, 一位19歲的男孩,被判處無期徒刑。* 男孩在家中刺殺了母親(43歲)、弟弟妹妹後,放火燒掉自家住宅, 律師本以「重大精神疾病」申辯,但被指為是規避死刑的藉口, 檢方亦認為兇手惡性重大、手法殘忍、兩度精神鑑定均反映其行兇時意識清醒, 此等罪犯即使送更生管訓仍會再犯。
寫到這裡, 我們可以說,這位19歲男孩是一條社會「害虫」,法律就是要制裁這種兇殘的人, 然而,最後宣判卻出現轉折,改判男孩「無期徒刑」,理由是: 兇手的父親棄家不顧、母親酗酒成性、兇手無法與母親同居人以及非血緣弟妹相處等, 以此考量到兇手成長背景惡劣、犯案當時年僅18與人格尚不成熟, 於是免除死罪,改判無期徒刑。
看到這裡, 不禁讓人認為真正的「害虫」, 到底兇手身後不理智的大人們(父母)?還是兇手本身?
殺人犯確實是需要法律制裁的「害虫」,這點無庸置疑, 但是迫使他成為害虫的其他「害虫」的「犯行」, 卻因未達法律約制,所以免責嗎? 年齡到達了40或50歲的大人們,就真的「人格成熟」了嗎?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『害虫』這部電影裡可藉由幸子的雙眼,明顯看清所謂的「大人」們, 包括為情自殺未遂的母親、 西裝筆挺卻在夜巷裡尾隨她的變態狂、 製造假車禍賺生活費的小混混、 詢問她是否有意援交的路人…等。
而13、14歲的幸子, 在應付母親另有感情生活這方面,尚能處理自己的情緒; 翹課與小混混四處遊蕩時,也能意識到「製造假車禍這是做壞事」而收手; 而就算需要錢,幫助受傷的小混混就醫,幸子第一個想到的是去跟媽媽借錢, 只是與忙於工作的母親之間親子關係本就冷漠,又不喜見母親新男友進出家中, 幸子放棄跟媽媽借錢的念頭,改去賓館附近遊蕩, 但是當真的有人探頭詢問時,她也能立即分辨「壞事」「害怕」而逃離。
最後,她還是選擇回到「家」與「學校」。

放學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,是單親家庭裡普見的狀態, 幸子雖像小大人一樣能自理生活, 關門關窗、換燈泡、甚至能替晚歸的母親備一份宵夜,自己作完功課上床睡覺。 但是幸子仍必須聽到母親開門進屋或是用微波熱菜等聲音後, 才能闔眼入睡, 面露出14歲仍只是個需要安全感的孩子。
直到媽媽新男友趁幸子落單在家,企圖用膠帶捆綁她蓄意侵害, 前來還筆記的同學(蒼井優)撞見呼救,沒得逞的男人趕忙從後門逃跑的那一夜,
兩個女孩驚魂未甫坐在地上,仰望事發後才進門的幸子媽媽(涼), 期待她能立即給予一個怎麼辦?的回答,甚或一個安慰女兒的動作, 這位大人竟撇開視線下的凌亂場面,腿軟跌坐在地獨自哭泣, 替衣衫不整的幸子披上外套的同學,看見幸子媽媽的反應滿臉錯愕, 而本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怕的幸子,眼神從乞求轉成一種不再感到意外的平靜。

曾傳出師生戀的幸子認為只要離開了「學校」,就可以回家遠離同學在背後的冷嘲熱諷, 但是「家」已經變成一個,沒有母親只有冰箱塞滿她喜歡吃的東西的物質空殼, 再次翹課的幸子,像嬉戲一般, 跟著曾與小混混製造假車禍的流浪漢,做起了汽油彈, 接著兩人像點煙火一樣快樂,對著自己的家一瓶接一瓶的投擲。
陷入火海的實景,再次讓幸子感覺到做壞事的害怕, 她拔腿逃離現場,一路轉搭別人的便車,前往偏遠的核廢區想見小學老師一面。 自從幫她趕走跟蹤變態的小混混,被人刺死在租屋處後, 連自己的母親也對自己撇過臉後,幸子認為沒有了能夠幫她「解圍」的大人, 那麼只剩下似懂非懂時曾迷戀的那位老師可以信任, 但是最後連老師(田邊誠一)也失約了。
等待落空的幸子,隨著皮條客搭車離開, 即使她在副駕駛座上,看見了遲來的老師,慌張的尋找她的行蹤, 但是她也學會撇過頭往前正視, 正視皮條客這條社會「害虫」的車子,載著她駛往成為「害虫」的路。

比照上述的真實社會事件,幸子縱火的行為已經成為法律要制裁的對象, 也就是大眾眼中以及社會不能見容的「害虫」行為, 那麼幸子週遭不清理同濟相欺、不追蹤翹課的校方、 不稱職的母親、不解釋越距與否的小學老師、 以及企圖跟蹤、交易、侵害她的其他人, 是否應該算是真正難辭其咎的「害虫」呢, 幸子縱火燒毀有形的房屋, 但是卻無法殲滅已經佈滿蠕動害虫的社會隱憂,
電影沒有破題誰是害虫,只是呈現出未來的幸子, 其行為將可能繼續加害社會或自己,但是在她成為一條「害虫」的同時, 她也是失序社會的代罪羔羊, 而劇中有關幸子的年齡設定,是否是為了戲劇效果而下調至只有13、14歲? 1997年少年A的犯行,迫使日本將刑事責任年齡下修至14歲的事件, 給了比電影還來得驚悚卻令人痛心的答案。*
*相關新聞來源: http://news.goo.ne.jp/article/kyodo/nation/CO2009031801000316.html http://kodansha.cplaza.ne.jp/broadcast/special/2003_05_21/content.html
2009-03-22 11:12:32
我要留言(推文)
|
|
|